对当前紫砂制作和审美取向的批判与思辨
 点击数:2464次 添加时间:2014-7-7 [打印] [关闭] [收藏]

  紫砂行业经过这几年蓬勃发展,紫砂的价格最近些年急速飙升,拍卖价屡创记录,匠人艺师的壶价水涨船高,需求旺盛,名家作品一壶难求,在紫砂发展史上从未有过如此的繁荣兴盛,在一片风光无限的大好形势中,紫砂壶艺目前却表现出发展乏力,青黄不接,市场混乱等情况,让人感到不无隐忧。

  我们检视这些年紫砂壶型的继承与发展,这几年中如曲壶般设计成功、让人眼前一亮的经典之作,如凤毛麟角,紫砂艺作行业跟随价格的飙升和市场的躁动而惴惴不安,浮躁风气日盛,多数创新之作流于形式,媚俗、怪诞,又或一味迎合市场口味,万般矫情、惺惺作态,紫砂制作和审美走入一个误区。壶手或设计者对传统文化根基浅薄,美学素养不深,特别是中年的主流壶手匠人,生在红旗下,长在新中国,文化程度普遍不高,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和沉淀与老一辈艺人远为逊之,所以,我们不难发现这批正当壮年的匠人,往往是在当学徒或满师出门之时,在老艺人的指导协助下,尚思维活跃,灵感丰富,创作欲旺盛,开发出不少特色作品,并形成自己风格特点,奠定今日之名气地位,但是,在这轮紫砂狂潮之中,我们就鲜见这些匠人的创新之作,让人感到其才思枯竭,力不从心,只躺在过去的影子下吃老本。一个缺乏改良和创新的行业,新品乏陈,自然后续无力,艺术成就也就到此为止!

  近年来,“泥古”之风炽盛,来来去去就是一大堆的石瓢、仿古、西施、井栏……打开各紫砂论坛或展会上,基本上充斥的都是这些老款壶型,让人感到审美疲劳。壶手在造型上无法跳出前人的藩篱,款式雷同、器形重复,让紫砂爱好者渐生麻木。艺术在于求异,一味仿做,没有个性、不思进取,大量的复制生产,如何能带来新气象、新面貌?

  在市场喜好细工之下,又形成那么一种风气,匠人将主要精力用在明针和修饰上,将原本以质朴无华为特色的紫砂壶,修饰的光鲜、高亮、油腻、甜俗,与紫砂质文之精神内涵背道而驰。审视现代所谓精细之作,一片的鸳鸯蝴蝶、红粉纷飞,奶油妩媚,从这些细腻油亮、矫揉造作之作品中,找不到紫砂之风骨, “精、气、神”又何从而来?古训有云“毋作淫巧、以荡上心”,《鬃饰录》中告诫匠人们以“淫巧荡心、行滥夺目”为戒,过犹则不及,市场上部分“精工”之壶品,难免给人矫情之感,坠入穷技淫巧之桎槁,误入病态审美之途。也难怪我们在现今的作品壶中,再难找到70-80年代那些紫砂器的清风扑面,质朴、醇厚、率真、亲切之情,那些上手把玩,可与之倾谈交流之壶品,实非当今这些“轻薄”、“无情”之作可以比拟。

  又有的作者,对造型、题材、立意的把握不到位,纯粹为炫耀技巧而技巧,各种动物植物轮番登台,胡乱堆砌,让人眼花缭乱之余,难免陷于杂乱无章。没有深厚美学沉淀为基础的标新立异,最终都是过眼烟云,经不起时间的考验;又或以胎薄、轻重、泥料为卖点,炫乎其技而自鸣得意,但整体造型比例失调,作品缺乏深度,没有韵味和灵魂,找不到风雅之趣。

  壶手一味的投市之所好,或屈服于壶商的压力,向金钱妥协,不懂的拒绝,没有艺术上的坚持和追求、也就没有个性,在浩荡的市场洪流中迷失方向,就难免流于世俗,随波逐流,在艺术上原地踏步。